美女张开腿黄网站免费下载|一本一道久久综合久久|国产精品久免费的黄网站|欧美激情内射喷水高潮|中文字幕人妻高清乱码

“三新驅動”探索墾地融合路徑

作者:發布時間:2025-10-26文章來源:江蘇農墾

今年春播時節,在嫩江市臨江鄉前馬鞍山村“雙百雙千”示范田,帶著北大荒標識的大豆種袋整齊碼放,搭載GPS導航的播種機車組正以每天1500畝的速度推進春播。“地托管給農場后,咱這‘巴掌田’變成‘整裝地’,畝成本降了11%,產量漲了30%!”看著電控播種機均勻地將種子播撒進土壤,農戶丁明輝道出全村人的心聲。

這片土地的變化,正是大西江農場以“三新驅動”模式(即“標準立新+服務拓新+人才育新”)推廣“北大荒方案”的縮影,也是將現代農業技術、服務體系與發展理念深度植入鄉村,探索墾地融合新路徑的生動實踐。

標準立新托管模式創高產標桿

丁明輝手指的方向,是一片3年前還由700戶村民分散經營的土地,如今已由大西江農場實施農業生產托管。農場為其量身定制的高標準托管服務,成為破解“小散弱”困局的關鍵鑰匙。

“以前種大豆,大家路子各不同,這片地往年平均畝產就在200—300斤徘徊。農場托管后,標準一上來,畝產全部跳到400斤以上!”農場農業發展部副部長付志平用手機調出生產檔案,數據顯示,示范田的大豆從品種、播種、施肥到病蟲害防治,與農場自有高標準地塊的執行規范完全同步。

這種“北大荒標準套餐”不僅確保了農作物生長全程受控、狀態最佳,而且更顯著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。成效更是令人振奮:

2023年,托管地塊大豆平均畝產430斤,最高畝產468斤,較上年每畝增產150斤,一舉刷新前馬鞍山村歷史紀錄。

2024年再接再厲,托管地塊大豆平均畝產467斤,最高畝產553斤,較上年每畝增產85斤,這次打破了臨江鄉范圍內的最高單產紀錄!

更令人欣喜的是,兩年間,依靠測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,土壤地力、有機質含量持續提升,實現了高產與養地的良性共促。

“從種到收再到賣,一直都有北大荒的背書和服務。”丁明輝的賬本印證著變革。依托農場的質量管理和訂單渠道,他托管種植的大豆獲得了更高的市場認可度,在綠色優質的“北大荒”品牌效應下,每斤售價平均高出市場價1—2分錢。

經濟效益連年攀升。2023年畝純效益達223元,2024年增至242元。丁明輝感嘆:“高產增收看得見摸得著!”

服務拓新從“示范點”到“輻射面”

清晨六點,大西江農服總站的運輸車隊已經在晨光中集結,一袋袋帶著北大荒標識的大豆種子和肥料被送往臨江鄉的農戶院內。農服總站負責人王磊手持智能調度終端,屏幕上閃爍的北斗定位光點連成密集的網絡:“今年春耕期間,我們已累計向臨江鄉區域配送農資1700噸。”曾經只在托管地塊才能看到的“北大荒品質”種肥,如今通過“大西江農服”網絡精準落位,實現從“示范點”到“輻射面”的蛻變。

這一幅繁忙圖景,始于3年前前馬鞍山村1.8萬畝耕地的托管“破冰”。當時,農服供給的范圍還僅限于托管地塊本身。隨著托管帶來的超高產量和農戶滿意度飆升,農場的服務半徑如同漣漪般迅速擴大——從聚焦托管田的“精細化生產管理”,升級為輻射全鄉的“農資技術綜合服務”。“北大荒標準”的種肥成為網絡中最熱銷的聯結紐帶。

“我自己家有播種機,但技術和作業效果確實不如農場的大機械精準高效。我就琢磨著,買北大荒的種肥咱自己種,應該也能多打糧!你看這豆種顆顆飽滿,肥是科學配方的,價格還透明!”臨江鄉丹鳳村村民竇潘生一邊清點正在卸車的種肥,一邊期待著今年的好收成。

王磊介紹,如今臨江鄉農戶種植的大豆,每10粒豆種中大約有6粒出自大西江農服總站。僅臨江鄉,農場每年供應的大豆種子就超過1200噸,肥料400—450噸。這張由“北大荒標準”驅動、高效物流支撐的“服務聯網”,已成為聯結現代農業生產要素與廣大農戶的重要通道。

人才育新“田秀才”“土專家”接棒成長

在大西江農場“溫淑霞”勞模創新工作室里,“黑龍江省五一勞動獎章”獲得者溫淑霞的授課讓50多位村民聽得入神。屏幕上,三維模擬演示結合《病蟲草害圖譜》,將復雜的農技知識轉化為田間實操指南。“按溫站長教的招,去年治好了根腐病,我家大豆一畝多打了80斤哩!”學員劉國紅用增產的實績印證著學習成效。

這種“沉浸式”培訓已成為臨江鄉農戶的常態。自2023年大西江農場與臨江鄉開展墾地合作以來,農場就將農業技術推廣作為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抓手,以“零門檻”方式開放,通過專家帶徒、田間課堂、指導手冊三管齊下,有效激活鄉村本土人才“造血”功能,助力新一代“田秀才”、“土專家”接棒成長。

“大西江農場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相對完備,技術力量雄厚,而臨江鄉土壤和氣候條件又與農場高度相近,是農業技術推廣落地的理想平臺。”農業發展部副部長、省勞動模范廖永霞介紹。最讓農戶點贊的是農場精心制作的那些接地氣的《病蟲草害彩色圖譜》《農事操作明白卡》,“讓科技不再高深,農民看得懂、學得會、用出效益,這才是真本事!”學到手的技能,變成了增收的底氣。

技術的傳遞不僅限于課堂。“在開展托管作業時,我們會有意識地給感興趣的農戶講講機器咋開、保養該注意啥。”農場經驗豐富的農機手在高質量完成工作的同時,也成為了一線“技能輔導員”。農戶們對這種“地頭教學”格外歡迎。“咱農民就稀罕這些實打實的‘干貨’!”

從“馬鞍山示范點”以標準立新創紀錄,到“臨江鄉服務網”持續服務拓新惠農家,再到一批批“田秀才、土專家”在實踐中接棒成長,大西江農場“三新驅動”模式層層遞進,不斷夯實合作基礎、拓展服務效能、激活本土動能,有力推動著墾地融合向縱深發展。

“當北大荒的優勢與鄉村的資源稟賦真正相融,田野間長出的不僅是莊稼,更是一條充滿希望的鄉村振興之路!”在“雙百雙千”示范點啟動儀式上,臨江鄉鄉長李剛的總結透著十足的信心。

來源:中國農墾雜志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24Q40YtVZ_Jl0pkoVUokkQ)

上一篇:下一篇: